申请书

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

1)明晰乡村教育情怀培养路径,唤醒师范生乡土文化自觉。

①校本课程开发。植入乡村生活、民俗、文化等内容,培养师范生乡土教育意识。依托教师教育平台资源开设“乡村教育概论”“乡村学生发展”“乡村文化与教育”等课程;依托秦巴地域文化资源开发“陕南家训文化”“陕南民间艺术”“汉水文化概论”等课程;依托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开展“保护汉江、守卫秦岭”生态文明教育。

②地域文化熏陶。融地域人文精粹于校园文化建设中,增强师范生乡土文化认同。弘扬汉阴“三沈文化”、白河“三苦精神”、平利“廖乾武爱国奋斗精神”等地方特色文化;师生共办《安康文化》《瀛湖》等地域文化杂志,开展乡土文学读书会、“最美乡村教师”征文等校园文化活动;面向校内外开放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、陕南画院、安康方志馆等平台。

③榜样示范引领。开展乡村教育先进人物事迹宣讲活动,涵养师者情怀邀请优秀校友陕西省最美乡村教师亢钧、教学名师董红芳、教学能手张静等进校园作专题报告,发挥引领激励作用

④教育实践养成。通过多途径实践锤炼本领,争做新时代卓越乡村教师。常态化开展师范生乡村教育见习、实习、研习“三习”工作,跟学乡村教学名师、组建星火支教队、构建“互联网+乡村支教”课堂,深入乡村教育。

2)创新校内校外“双主体”育人培养机制,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。

深化校地、校校合作,构建校内校外师资共同体。与安康市人民政府联合培养定向就业地方公费师范生,与安康市妇联共建“安康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”,与汉滨区政府签订安康学院附属中小学(幼儿园)合作协议,与安康市教育体育局、汉滨初中、汉滨小学、江南幼儿园等基础教育单位共建“陕西省教师教育实践基地”11个,与汉滨高中等65中小学校签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地,实现校地、校校双向参与、双向服务、双方获益。

强化校内外教师联合指导,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。所有师范专业、实践教学基地双主体管理,全教师教育类课程“双师同堂”,50%以上毕业论文(设计)双导师指导,力推进“双主编”教材、双主持人教改项目,稳固校内外师资结构群体,共促师范生专业能力发展。

3)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,搭建终身学习“立交”。

①实施“情境认知-技能训练-实践强化-素质养成”四年递进式教师职业能力训练

开展不少于两周的教育见习丰富师范生学习体验,依托师范生职业能力训练中心、师范生技能训练社等学生专业社团开展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、微课设计训练及竞赛、经典篇目背诵训练、钢笔字训练、五分钟带板书口语训练、手抄报创作训练、教具制作训练,提升师范生教学专项技能每年安排1500余名师范生前往乡村学校进行实习、研习锻炼强化师范生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开办卓越师资班、开展乡村支教活动,引导师范生走进中小学课堂促进师范生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,引导师范生完成职业角色转化

②推行职前职后双向贯通,促进山区乡村教师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

学校与安康市人民政府、中国建设银行共建“乡村振兴学院”,每年投入600万用于乡村教师培训,通过中小幼在职教师进入大学课堂脱产进修研修“国培计划”“省培计划”等累计培训乡村教师38000余人次,他们中的部分优秀学员成为师范生情怀教育的典型案例、技能教育的导师。双向贯通的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职前职后一体化,助力乡村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功能不断彰显



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| Copyright 2010 陕ICP备 06001643号